
本文转自:呼和浩特日报镕盛融资
科技赋能课堂 集团办学提质
筑梦青城 “宜学”致远
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观察实验仪器
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学生参加升旗仪式镕盛融资
●本报记者 杨彩霞 文/图
课堂上,不再是传统的“老师讲、学生记”模式,学生们通过模拟小程序,手指轻触间便可将无线局域网组建原理化为可操作的具象技能;备课间,教师只需向AI提供思路与素材,便能快速生成一份流程清晰、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案……这是发生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寻常一幕,也是呼和浩特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以科技赋能教育、构建“宜学城市”的生动缩影。
近年来,呼和浩特紧紧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锚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,在深化改革、优化供给、多元发展等领域持续攻坚,推动教育事业迈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。“宜学城市”的建设蓝图,正一步步转化成生动实践。
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。AI技术的兴起,为呼和浩特教育变革注入了强劲动力。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,AI已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得力助手。该校计算机教师呼德尔对此深有感触:“现在,我们向AI提供基本的教学思路和素材,它就能快速帮我们生成完整的流程规划,甚至生成网页小程序,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。”这种“教师+AI”的协同备课模式,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备课效率镕盛融资,更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。
2023年,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精准教学,并于今年年初形成了三门成熟的校本课程。在自主能力提升课上,学生们借助AI梳理知识薄弱点;在写作能力提升、智能硬件设计与AI工具应用实践课程中,学生们与AI对话,将创意转化为可落地的作品。此外,该校还紧跟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步伐,引入学科知识检查大模型等工具,将立体图形拆解为平面视图,让知识点“活”起来。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,正重塑着传统的教学形态,推动首府教育向智慧化、个性化方向加速转型。
促进教育公平,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,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。近年来,呼和浩特在该领域倾注心力,成效显著。
集团化办学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路径。在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的会议室里,该校执行校长吴大海正与青年教师们深入交流。他介绍:“我们打破小学和初中壁垒,九年通盘考虑,实行教师共同听课、备课、磨课。同时实施‘蓝青工程’,通过师徒结对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。”与此同时,硬件建设同步突飞猛进。2022年,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初中部成立;2023年,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建成招生。该校党政办公室主任李燕飞表示,目前,学校已形成“一体两翼”的办学格局,未来将进一步凝练办学思想,把握发展窗口期,探索小初高贯通培养的育人新路径。
这仅是呼和浩特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全市建立学位资源热力图,精准规划学校建设,新建、改扩建中小学、幼儿园104所,目前已投用76所,新增学位5.4万个,有效缓解了“入学难”问题。呼和浩特职业学院(现更名为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)成功升本,标志着首府职业教育层次实现新跨越。
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,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作为坚实后盾。数据显示,2021至2024年,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高达274.51亿元,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沛动能。
在学前教育阶段,普惠性供给大幅提升。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43所,总数达422所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20年的55.71%跃升至92.4%,有效缓解了“入园贵”问题。中小学建设方面,实施项目48个,建成了一批“家门口的好学校”。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调整,累计撤销中职学校24所,合并10所,资源更加集约高效。
师资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。呼和浩特深入实施人才强教战略,近五年新增公办教师3000余名,师生比优化至1∶7.3。同时,切实保障教师待遇,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达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本标准线的1.5倍,有效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内生动力。
政策引领方面,《呼和浩特市“名校+”工程实施方案(2022—2025年)》《呼和浩特市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条措施》等关键文件接连出台,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。持续落实“阳光招生、阳光分班、公民同招”政策,使得“择校热”“择班热”大幅降温,教育生态更加清朗。此外,通过实施精品思政课计划,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心理健康育人体系镕盛融资,扎实推进“五育并举”,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